這個世界有太多值得去拍攝的主題,也許我們都落入相同的侷限裡。
這篇文章裡舉出多位我個人欣賞的攝影師,並不是他們不優秀,反之是在該類型裡優秀的攝影師。
而是在這些主題之(外),在這些人之(後)我們還能再拍些什麼呢?
攝影的陳腔濫調,這篇是來自Martin Parr文章.
這個世界有太多值得去拍攝的主題,也許我們都落入相同的侷限裡。
這篇文章裡舉出多位我個人欣賞的攝影師,並不是他們不優秀,反之是在該類型裡優秀的攝影師。
而是在這些主題之(外),在這些人之(後)我們還能再拍些什麼呢?
攝影的陳腔濫調,這篇是來自Martin Parr文章.
這一次的閱讀文章是紀傑克的傾斜觀看,要提起這位哲學家算是個傳奇人物,以他自己的詮釋將希區考克/電影文化與拉岡做結合。在台灣幾乎很少人會知道他,但是我們這次選擇了這本書,想藉由紀傑克了解拉岡。閱讀過程,會很享受"看不完的電影"...(如果你愛看電影的話)
到了第四章節希區考克當家,簡直樂翻了!!!
在一場與香港交流的講座裡「與社會交往的藝術—香港台灣交流展」,台灣策展人提到在過去台灣的藝術圈保守並很少參與社會運動議題。而儘管藝術創作者試著批判或在作品裡表現,展出的作品卻很少能觸及到一般民眾,只能在藝術圈裡被看見。於是藝術家如何與大眾對話,假若要進入民眾生活又如何能被理解?是一件值得思考的技術。在這一場港台交流,香港藝術家們將作品與社區結合互動,或讓大眾在巴士上貼紙條;而台灣最有趣的一件是把金門的特色:迷彩博物館,還有因為少人居住的過期罐頭展示。
藝術應該是高尚,品味的嗎?
在閱讀文章時,有這麼一個說法,重要的不是這些學者給我們的知識,而是去看/學者們如何去/分析解構/這些知識。
過去閱讀之於我,似乎需要完全破解其中的意思,不然會有種迷惘,一直在其中混沌。於是,在學習藝術這門學門,我就進入這樣的混沌裡。
這一天提供我們思考的關於,/中間性的存在/
當我們把相似理論比較,相對理論比較,其中重要的不是去理解這些理論的內容,不是關於各別的;而是兩者之間的細節/我們未知的,未看見的,未曾體悟的/才是我們思考的主體。
羅蘭巴特,對愛攝影的人來說是位不得不認識的傳奇人物。如果我沒有讀過戀人絮語,我可能也沒有這麼愛他的文字。也許相遇就是這麼一回事,在對的時候撞上去;總覺得巴特的文字帶著長長的詩意,無法輕易理解他的心思,他的心意百轉千廻的迂迴著,帶領人們進入他那仿若黑洞之境。進去就不想出來了吧,如果你能懂得他的趣味。
半年前曾經在看完整本明室寫了這篇文章:
學習攝影後,似乎常聽到幾本探討攝影的聖經,已然成為攝影人必讀的。比方論攝影,迎向靈光的年代,還有這本明室攝影札記。
以前打開這類型的書,我大概會陷入昏迷!!!==畢竟我只是單純愛著攝影,這麼多的論述與研討真令人頭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