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還沒看之前我以為PERFECT BLUE是單純的驚悚片,影片進行中我不斷地想起電影黑天鵝的女主角,直到最後才發現今敏的層次是多層手法,讓觀眾猜測是A還是B,心裡下判斷以為A+B,結果最後三分鐘發現是C。
PERFECT BLUE的運鏡,不像動畫!是電影運鏡啊!
人的局部特寫,情緒表現,
換場的接續!(某個局部特寫連到另一場景)或利用襯樂跟著轉換場景。有點驚訝,原來動畫的表現手法如此,難怪這部會一舉把他推上成名。
就連房間被監視的畫面,拉近,拉到全景,房間內的女主角顯得渺小,畫面不必可怕就足以駭人。
過去我看過的動畫很多,喔,因為從小是漫畫迷嘛。看PERFECT BLUE有種大開眼界的,這樣的拍攝手法在動畫世界。
看今敏1997年成名作,將近二十年前的動畫,即使今敏畫風並不細緻仿真,但在觀看時卻令我覺得人物角色活生生的像真人!很難形容它的真實感。簡單來說,當年看痞克斯動畫(料理鼠王)時我以為畫得如此真實是令人訝異的強大,而如今在今敏的動畫中,我看到超越動畫視覺線條的極限。
音樂也選得太好,我都快要會唱主打歌了!
Angel Of Love (Perfect Blue)
朗朗上口的旋律,今敏對日本少女團體的角色和明星之路刻劃得很完美。一個時代性的產物。包括1997年電腦與網路使用的介紹,非常具有當代性。
曾經我在關於當代性如何在個人作品裡呈現感到迷惘,看了今敏作品兩部:千年女優(介紹日本戰爭年代)及PERFECT BLUE,尤其PERFECT BLUE更讓人能明白體會,一個創作者在屬於他的年代應該留下的作品。PERFECT BLUE是最好的詮釋。
PERFECT BLUE提到的人格分裂病徵,一直是我很想研究的主題。活在在夢與真實之間,出現在不同人格之間,那其中的差異性或模糊地帶,是最令我著迷的。同時,每一天當我睜開雙眼,偶爾感到分不出真實與夢境,我便開始回想昨天一天的記憶,或透過相機或透過手機,影像的證明,文字的描述,都將我帶回真實世界裡。(晚點來寫另一部電影:我想念我自己)
真實世界裡,人們扮演的每一種角色和身份,場景的不同身份的轉換,或多或少影響著自己的表現,性格特徵是否也會有所不同呢?會不會有時候,根本記得的那些畫面是自己編造的夢境而已?會不會對自己來說真實發生過的事件,卻像電影劇情那樣不真實?有時候每日每日的清醒睡著之間的喬段,最後令人懷疑真正存在的是什麼。而那些被不同情境下所呈現的自己,為了迎合世界所演出的自己,壓抑底下的自己,哪一個才是自己?
也許我們並不需要如此苛求的問答。
就像PERFECT BLUE裡女主角麻木最後說的這句話,我就是我。
導演作品[編輯]
- 1997年《藍色恐懼》(PERFECT BLUE)
- 初次執導處女作。本動畫也曾受邀在柏林國際電影節放映。
- 2001年《千年女優》
- 2003年《東京教父》
- 雖然和『千年女優』同時獲得2003年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的第一次入圍,但沒有擠進最終入圍。
- 2006年《盜夢偵探》(Paprika)
- 改編自小說家筒井康隆同名作品,並獲選為2006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的影展競賽片之一。
留言列表